徐枫:在《风筝》拍摄前中法电影交流便已启程

时间:2024-12-19 12:03:00阅读:863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李丽1958年,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故事片《风筝》上映,合拍双方是中国和法国。影片问世的6年后,中法两国正式建交。多年来,《风筝》在中法电影交流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央戏
  • 风筝
  • 柳云龙 罗海琼 李小冉 齐欢 孙斌 马驰 张檬 刘名洋
徐枫:在《风筝》拍摄前中法电影交流便已启程
徐枫:在《风筝》拍摄前中法电影交流便已启程
3/6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李丽

1958年,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故事片《风筝》上映,合拍双方是中国和法国。影片问世的6年后,中法两国正式建交。多年来,《风筝》在中法电影交流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徐枫看来,早在《风筝》拍摄之前,中法之间的电影交流便已启程。

徐枫长期从事电影史论教学研究,尤以法国电影研究著称。此外,他亲身参与中法电影交流,自1999年起在中国与法国统筹和组织了近20个影展。在近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徐枫回顾了中法电影交流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中法电影交流对增进两国人民理解与友谊的重要作用。他还提出,法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既相互影响又彼此对抗的经验,对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具有借鉴意义。

一部《风筝》揭开中法电影合拍序幕

中法两国电影,自诞生之初便有着奇妙的缘分。1895年12月28日,随着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工厂大门》,电影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诞生了。1905年12月28日,由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前门大观楼亮相,中国电影正式启程。这一天,距离电影在法国诞生刚好10年。

中法两国的电影创作之路,在1957年悄然交汇。那一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法国加郎斯制片公司联合摄制了一部名为《风筝》的电影。该片不但成为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的故事片,也拉开了中法电影合拍的序幕。

“《风筝》这部影片清晰地展现了当时的法国民众对中国的想象。”徐枫说。电影里,12岁的法国男孩皮埃罗和妹妹尼克尔偶然得到了一只从中国漂洋过海而来的风筝,两人将之视为珍宝。在一家古董店里,皮埃罗得知风筝上的人物形象名为“孙悟空”,而风筝上拴着的信则来自一个名叫宋小清的中国男孩。皮埃罗十分想和宋小清成为朋友,但写有宋小清地址的信却被抢走了。于是焦急万分的皮埃罗向孙悟空祈愿,哪知孙悟空竟从风筝上走了下来。孙悟空满足了皮埃罗的愿望,把皮埃罗和尼克尔送到了中国……

虽然影片的结局是皮埃罗从梦中醒来,但中法青少年曾因这部电影而心灵相连却并不是梦。影片于1958年在中法两国上映,30多年后,依然有不少法国人在怀念这部他们童年时看过的电影。他们依旧记得片中的“孙悟空”,以及从电影里学会的中国话“谢谢”。

“这是一部当时中法两国观众都喜闻乐见的电影。”徐枫说,“片中的中国有两面:一面是古老的中国,有孙悟空和紫禁城;另一面是后来的中国,有着当代中国的市民图景。这两种面貌的中国同时展现在一部中法合拍的电影中,在当时确实是一件很稀罕的事。”

中法建交前,两国电影人已交流密切

在徐枫看来,《风筝》的诞生,实为中法两国电影人交流之果。该片的法方导演罗歇·皮戈,早在1955年便以法中友协电影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向中方提出两国合拍一部儿童片的心愿。1957年3月,法国电影界代表团应邀访华,中法双方正式确定了《风筝》的拍摄事宜。当年7月,影片在巴黎开拍,之后又赴北京拍摄中国部分。

“当时法国的知识分子界普遍对中国抱有亲近感。在中法正式建交之前,两国的民间艺术交流便已十分密切。”徐枫说,在《风筝》诞生前,中法电影交流史上还发生过不少重要事件。著名法国左岸派艺术家克里斯·马克于1956年前往中国拍摄短片《北京的星期天》,便是其中一桩。该片将时空浓缩在北京的一天内,多角度展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的首都北京朝气蓬勃的面貌。影片不但让法国人迅速走进当时的中国,也为世人留下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宝贵影像。在豆瓣上,该片的一条高赞短评是:“我奶奶跟她前男友在动物园被镜头拍下来了。”

1958年在中国举行的法国电影回顾展,则是另一桩给当时的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据徐枫介绍,当时法国最受欢迎的男星杰拉·菲利浦来华与中国观众交流,轰动一时,“很多青少年都模仿他的做派”。

1964年,在两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中,中国与法国正式建交。徐枫认为:“中法电影交流在此过程中肯定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无疑扮演了一个十分积极的角色。”

多形式合拍,促进中法文化互通共融

自《风筝》开始,中法电影合作不断加深。尤其在2010年《中法电影合拍协议》签署后,中法合拍片的数量显著增加。截至目前,中法两国已经合作拍摄了一百多部电影作品。这些合拍片成为打开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互通与共融。

在《中法电影合拍协议》问世之前,一些众所周知的中法合拍片是以中国拍摄、法国投资的形式出现的,如陈凯歌执导的《荆轲刺秦王》和张艺谋执导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徐枫解释:“当时这两位中国导演已被公认为世界级的电影大师,在法国的知名度很高,他们的作品很容易获得来自法国的资金。”

另外一些作品,则由法方主导,中国电影人受邀参与甚至操刀。徐枫举例说,1987年的合拍片《花轿泪》,导演是法国人雅克·道夫曼,主演则是包括姜文在内的一众中国演员。2002年的《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也是一部由法方主导的合拍片,导演戴思杰是中国旅法导演,主演周迅、陈坤、刘烨都来自中国。

《中法电影合拍协议》问世之后,由中方主导的合拍片明显增多。徐枫以《狼图腾》举例,当时中方请来曾经拍过《熊的故事》和《虎兄虎弟》的让-雅克·阿诺,正是看中其擅长拍动物的特点,希望能为《狼图腾》谋求更高的艺术水准和更好的国际市场前景。请费利普·弥勒来拍《夜莺》也是出于相似的理由,这位法国导演的高口碑前作《蝴蝶》讲述了一个动人的亲情故事,片中爷孙俩相互治愈的设置在经过本土化后,被运用到了《夜莺》中。

法国人看中国电影,偏爱现实与奇观

当下,不少中国导演的作品受到法国观众的青睐,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中国第六代导演和毕赣、魏书钧、刁亦男等中国新生代导演均在此列。他们的作品大多通过各类电影节展进入法国市场,风格也多半偏文艺。徐枫解释:“法国的电影市场,50%是好莱坞商业电影,40%是法国本土电影,剩下10%才是来自全世界的其他电影。法国人去电影院看中国电影,肯定不是冲着看商业片去的。”

那么,法国人最爱中国电影的什么?徐枫回答:“一是带有社会批评元素的电影,譬如王小帅的《地久天长》所展现的中国人隐痛,法国人是能够理解的;二是奇观式电影,譬如被很多中国观众吐槽的《天机·富春山居图》,我的不少法国朋友却赞不绝口,因为他们觉得里面有不少中式美学场景。”

“过去人们总说,法国人喜欢看中国从前贫穷落后的电影,多少是误解了他们。法国人也拍他们自己国家的社会问题,而且拍得锋利透了。”徐枫说,“应该说,法国人对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素来都比较偏爱。”

“对抗”好莱坞,法国电影提供经验

在徐枫看来,中国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或多或少受过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影响,在创作中注重作者性和原创性。在过去,法国电影正是凭借这样的特性,在应对好莱坞电影时成功地保持了本土电影的地位。

“法国电影是在跟好莱坞电影既相互影响又彼此对抗的态势中,发展到今天的。这对中国电影如何在全球电影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无疑有借鉴意义。”徐枫举例说,一方面,法国通过举办包括戛纳国际电影节在内的各类电影节展,打造出了一个全球最大的艺术电影市场;另一方面,法国也吸收了好莱坞的商业片经验,创作了别具特色的商业类型电影,今年在中国上映的法国经典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便是其中一例。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本土屡创票房佳绩,其中不少也曾前往法国市场试水。徐枫认为,目前中国电影在法国的宣发方式仍有进步空间:“比如,我们的法语片名是否足够本地化?法语字幕是否简洁易懂?片子上映的时候,能不能邀请一些当地的电影批评家?他们的声音能带动更多华裔以外的当地观众前去观影。”

“在过去,不少普通的法国人正是通过电影来了解中国的。”徐枫总结道,“在今天,两国人民交流更多更广,但电影仍是增进彼此理解的最便捷渠道之一。作为电影人,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